等李东阳回到文渊阁时,明显感受里面的气氛有些诡异。·2?芭^墈?书+蛧? \唔_错+内!容?
平时潇洒坦然的谢迁,正在文渊阁内,来回踱步。
他看到李东阳回来。
快步走了过去,说道:“宾之,你可回来了,出大事了!”
李东阳淡淡一笑,不以为意,善谈者,总是夸大问题,来引起别人的注意。
“出了什么大事,莫非是家中种的那边菊花开了?”
谢迁神色严肃。
“我的宾之啊,这次真不是与你调笑,陛下要重启西厂,监察百官,元辅准备若劝诫不成,就联络众人行霍光之事。”
李东阳心中一惊。
行霍光事,这西个字,听说虽然简单,可若想要成功,绝不是三言两语就能搞定了。
如今陛下虽然刚刚亲政,地位虽不稳固,可毕竟是先帝独子,秉承先帝遗旨登上的帝位。
名不正则言不顺,言不顺则事不成。
若冒然行霍光事,必然有人借着此事生出祸乱,到时候天下必然动荡。
从刚才的日讲的情况看,陛下性子变了不少,敏而好学,温纯有礼,若是好好辅助,何愁不能成为一代明君?
“何至于此?元辅在何处?”
谢迁不言语,伸手指了指。李东阳会意,缓步向着文渊阁内走去。
进入房间内,只见刘健正在桌案前,俯身查看。
在他的桌案上,己经堆满的如山的册子。+x,s,a+n?y*e?w?u`._c¢o\m*
李东阳走到近前,看清了里面的内容,兵马粮册。
“元辅,兵马粮册三月初己经核对过,如今再拿出来核对,可是有什么错误?”
大明祖制,每年二月各处兵马所需粮草,汇总到兵部,再由兵部核对到报到内阁。
经内阁票拟后,送到司礼监,披红,用印后,拨付粮草。
这一套流程己经运行百年,各方都己经熟稔无比,根本不会出现任何纰漏。
刘健抬起头说道:“宫中传出消息,说陛下有意重建西厂,要监察百官。
可是我刚才仔细一琢磨,这件事恐怕是冲着我们来的。
我等廉洁自守,持身公正,原没有什么所担心的,可单单这兵马粮册,恐怕会落下把柄。”
“元辅担心的是空饷?”
“不错,若是京营之中,查出些问题,可以推到英国公身上。可若是查到了杨一清,倒是一件棘手的事。
陛下刚刚即位,心气不小,总是想着成就一番事业。
可他终究是少经人事,不懂其中门道。
若是没有空饷存在,谁愿意在苦寒边境之地,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,跟那些鞑子拼命?
若是没有将士用命,大明江山怎么可能如此安稳?”
李东阳缓缓点头,表示认同。
他们久经官场,又执掌内阁多年,哪里会不知道空饷的存在?
为什么明明如今的国库入不敷出,他们都对空饷之事,闭口不提。~晓.说·宅, ·庚`新+嶵\全-
大明军制,骑兵月粮二石,普通士卒月粮一石,有家室发盐二斤,无家室发盐一斤。
这么低的收入,较之贱民中的仆役也没有高多少。
正如刘健刚才说的那样,要想让这些人为了这点军饷去拼命,非常不现实。
杨一清之所以能在北方边境屡屡抵御鞑靼的进攻,说到底无非就是每遇战事,就把一部分空饷的银两,当做赏银发给士卒。
“陛下想要杜绝空饷,必然要改变军制,要不然就是纸上谈兵,毫无用处了。”
“改变军制?”刘健嘿嘿笑道,“这里面牵扯的情况太多,别说陛下刚登大位,政令生疏。
即便是先帝复生,想改变这大明军制,恐怕也心有余而力不足。
就算退一万步讲,真能改变如何军制,就一定能让大明长久不衰吗?
再好的制度,不出数年,就会弊端丛生,漏洞百出。
真想成就一番功业,关键无非就是选贤任能。
真以为建立西厂,将百官监视起来,使官员如奴隶,就能让大明繁荣昌盛吗?”
提起西厂,刘健愤懑难平,他不等李东阳回应,继续说道:“既然陛下不听劝诫,一意孤行,我这就去联络百官,共同给陛下上书。
若陛下还执迷不悟,那我也只能辜负先帝的重托,走最后一步了。”
李东阳沉默片刻,缓缓说道:“元辅,今日日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