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此基础之上,才有谈的余地。
第二功劳可以分出去,但必须换来实实在在的好处,绝不做亏本买卖。
就像王炜达,拿了一百颗首级,就得从军中拨付了二百匹战马和十门弗朗机炮作为交换。
其他人要想分润功劳,也得照此办理。
拿了我的功劳,就得掏出真金白银、战马军械来换。
看着眼前信使那副急吼吼、恨不得立刻将他绑走的焦急模样,卢方舟心中好笑。
他也不多耽搁,带着刚回来的谷一虎和五十名龙骧卫,朝着宣府镇城疾驰而去。
……
这还是卢方舟穿越后,第一次来到宣府镇。
尽管己是明末,这座九边重镇巍峨雄浑的轮廓,依旧彰显着帝国北疆雄关的威严。
青砖包裹的城墙在阳光下泛着青灰色冷硬的光泽,高达三丈有余,绵延十数里,将整个镇城牢牢拱卫住。
城墙之上,旌旗招展,依稀可见巡城士卒披甲执锐的身影。
穿过厚重坚固、设有瓮城的镇朔门,喧嚣的人声扑面而来。
看得出虽然屡经战火,但镇城的人口还是不少的。
但城内居民和明末北方大多数的城池一样,大都衣衫褴褛、面有饥色。
城内格局方正,主街宽阔以青石板铺就,但因年久失修和车马频繁碾压,不少地方己显坑洼。
街道两旁,低矮的房舍鳞次栉比,多为砖木结构,瓦顶或泥顶,间或有几座稍显气魄的官署或富商宅邸。
空气中弥漫着牲畜粪便、尘土、铁匠铺打铁溅出的火星味、以及路边食摊飘出的粗粝食物香气混合而成的独特味道。
随处可见身着陈旧鸳鸯战袄的军士,看起来士气并不高。
城中心地带,钟鼓楼高耸,是全镇的制高点。
附近区域相对规整些,巡抚衙门、总兵府、都司衙门等核心军政机构便坐落于此。
而围绕着这些核心区域,则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军营、校场、武库、粮仓。
以及为军队服务的铁匠铺、弓弩坊、马市等,构成了这座军镇运转的血脉。
卢方舟策马穿行于宣镇之中,谷一虎与五十名龙骧卫紧随其后。
他们彪悍的军容与精良的装备,引得路人纷纷侧目避让。
最后他们到达巡抚衙门,门前肃立着盔甲鲜明的亲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