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几次小舟不是触礁就是撞上悬崖沉没,经过无数次测试,禹发现舟船只有顺着人门下来,然后调转船头,方向要对着砥柱山撞去,到了离砥柱山三丈之处,用竹篙抵住砥柱山河底岩石,轻轻一拨,船头调转向东南顺流而下,过第一个小岛,再次轻轻一抵,再次顺流而下。过第二个浅岛后,这才算是顺利渡过三门峡。
禹在测试水道路线时候,经常能看到神女瑶琴和其侍女在此浅滩梳妆打扮,禹随即命名这个靠着岸边的浅岛为“梳妆台”。
行舟路线确定后,为了以后百姓行舟安全通过三门峡,禹命人在砥柱山第一个小岛处修建亭台,命张艄公在此值守,为过往行舟指示航道,避免触动暗礁沉没,赐名张津,此岛命名为“张公台”。
黄河穿过三门峡顺着太行山南鏖,一路崎岖蜿蜒向东北而去。
最后过孟津后分为两路,一路继续沿着太行山向北过武陟,入常山,进入甘丹(现今邯郸),邢州(邢台)北边的大陆泽(远古九大泽之一,最大的湖泊,大陆泽,现今的河北邢台)。
另一路继续向东过豫州高阳,汇合殷水,邺水,封丘,进入兖州沂水和泗水,最后注入大野泽,雷泽和菏泽。
禹告诉大家,这样一来下一步就要开河渠引流入海。
第一:“将汝海通过伊水,洛水,雒水河流,向北引流入大河,向东进兖州,这样彻底解决泄掉汝海水患,这样豫州北部水患解决,整个崇州,宛和轩辕丘都能解除水患”。
第二:开始在冀州北部和幽州开凿九河,泄掉大陆泽,引入幽州入海口,彻底解决冀州水患,大陆泽将会变成一片肥沃平原。
后面的工程基本没有开山大工程,全是人力挖河修葺,需要加快进度,禀报舜帝,征调冀州,豫州,幽州,兖州诸侯,调集民夫,加快挖河速度。
伯益和龙带领一部分人去冀州幽州,全面指挥九河事宜。
契去兖州,勘察挖掘兖州入海口。
我亲自前往汝海,治理伊水和雒水。
禹和伯益等众人联名将奏疏先上奏舜帝,等候批复,禹正准备将奏疏交给信使。
这时候侍卫急匆匆的来报,说是有故人来见司空。
禹道:“什么人”。
侍卫回答道:“来人说是共工氏派来的人”。
禹一听大吃一惊,这共工氏和父亲当年一同获罪,被流放幽州,今天怎么敢明目张胆来见我,这岂不是要害死我不成……。
敬请期待下一章,九河之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