代表东吴,白子代表曹魏。
"诸葛亮三出祁山,皆无功而返。"陆逊落下一子,吃掉对方三颗白子,"看来北伐之路,难于上青天。"
孙权却捻着胡须笑:"他败了才好。若真让蜀汉占了长安,下一步就要来抢荆州了。"他忽然看向窗外的梅花,"卫温他们应该快到夷洲了吧?"
陆逊望着飘落的梅花瓣:"陛下放心,诸葛首懂海事,定能带回好消息。"他忽然压低声音,"只是曹魏那边,司马懿越来越受重用,此人比曹真、张郃难对付得多。"
这话让孙权收起了笑容。他想起去年司马懿遣使来江东,欲联合夹击蜀汉,却被他以"国小力弱"为由拒绝。那时司马懿在信里写"吴蜀若相攻,魏可坐收渔利",字字都透着算计。
"让朱桓加强濡须口的防务。"孙权将最后一颗黑子落在棋盘中央,"不管他们谁强谁弱,我大吴守住长江就行。"
同一时间的洛阳,曹丕正与李玉、司马懿在太极殿商议军情。案上摆着三份奏报:诸葛亮退回成都的消息、孙权迁都建业的奏报、卫温航海至夷洲的密报。
"诸葛亮三伐皆败,己是强弩之末。"曹丕用朱笔在蜀汉的舆图上打了个叉,"倒是孙权,竟敢派船队去海外,野心不小。"
李玉咳嗽着起身,侍女赶紧递上参汤。这位白发老臣近日越发消瘦,却仍坚持每日批阅奏折:"陛下,蜀汉虽弱,却有诸葛亮主持;东吴虽偏,却有长江天险。我大魏需先修内政,待国力强盛,再图一统。"
司马懿附和道:"太傅所言极是。臣建议在关中推广屯田,在淮南兴修水利,三年之后,兵精粮足,再伐吴蜀不迟。"
曹丕望着窗外的雪片,忽然想起父亲曹操的《观沧海》。那时的曹魏何等意气风发,如今却要在洛阳坐等时机。他叹了口气,将奏报推给司马懿:"这些事,就交给你和太傅办吧。"
当他转身离去时,李玉与司马懿交换了一个眼神。老臣的目光里带着审视,年轻将领的眼神中藏着锋芒——在这个三分天下的时代,每个人都在等待属于自己的时机。
而在遥远的祁山,诸葛亮正站在营帐外,望着雪地里的汉军营地。士兵们在烤火取暖,帐外的旗杆上,"汉"字大旗在寒风中猎猎作响。他从袖中取出《后出师表》的草稿,上面"鞠躬尽瘁,死而后己"八个字,被泪水洇得有些模糊。
远处传来巡夜士兵的歌声,那是从南中学来的蛮歌,大意是"雪山再高,也挡不住太阳"。诸葛亮裹紧了披风,忽然觉得这歌声里,藏着比胜利更重要的东西——那是乱世里,人们对太平的执着向往。
长江依旧东流,祁山的烽火还在燃烧,夷洲的海面上正升起新的帆影。三个国家,三种不同的道路,在历史的棋盘上继续落子。而那些决定天下命运的人们,正站在各自的阵地上,等待着下一场风云变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