玛丽小说网

繁体版 简体版
玛丽小说网 > 李家创业史,李世民竟是我后人 > 第7章 金殿点十五

第7章 金殿点十五

当年司马懿教朕‘观人观行不观言’,李誓教朕‘用人用长不用短’。看一个人,别听他说什么,看他做什么;用一个人,别盯着他的短处,看他的长处。”

他拿起曹髦写的名录,指尖拂过那些名字:“这十五人,如今都正当壮年,能陪你走很长的路。等你登基了,遇事先问他们,别自己硬扛。当年朕刚登基,什么都不懂,全靠宣帝和武烈侯帮衬。君臣相得,才是江山之福。”

曹髦望着曹芳鬓边的白发,忽然道:“陛下放心,臣定会像待亲师一样待他们。”

“不止是待他们。”曹芳摇头,“要让他们互相制衡,又互相扶持。司马师刚首,配个司马昭的圆滑;邓艾专断,配个诸葛诞的温和;李穆稳重,配个杜预的灵动。就像北斗七星,各有位置,却一起指方向。”

正说着,司马师与李穆求见。曹芳让他们进来,指着名录笑道:“你们看,阿髦把你们的长处都记下了。”

司马师看了一眼,躬身道:“臣等不过是尽本分,不敢当‘梁柱’二字。”

“敢当。”曹芳打断他,“当年你们父亲,也是这样一步步被先帝看清、重用的。大魏的官,就该光明磊落,是栋梁就承认,是匠人就尽职。”

李穆望着名录上“李穆:安人”二字,眼眶有些发热:“家父若在,定会劝陛下保重龙体,这些事,让臣等多分担些。”

“快了,快了。”曹芳没接话,只是望着窗外的牡丹,“再过些日子,牡丹谢了,麦子就熟了。”

曹髦忽然明白,陛下说的“麦子熟了”,是指禅位的日子近了。他攥紧了手里的名录,纸页边缘被捏出褶皱。

那日之后,曹芳让曹髦跟着十五人轮流做事。跟着司马师去禁军大营,看他如何一声令下,万马无声;跟着李穆去吏部,看他如何从百份卷宗里挑出最有才干的小吏;跟着邓艾派来的使者去蜀地,听他讲梯田里的稻穗如何饱满。

每见一人,曹髦就把新的见闻添在名录旁。李永的帐篷里挂着士兵的家书,每封都有他的批注;李冲的案上摆着羌人的谚语集,说是“知己知彼,才好相处”;羊祜送来的荆州特产里,有东吴将军回赠的茶叶,附信说“愿两岸常如此茶,清和平淡”。

这些细节,都被曹髦仔细记下。他渐渐明白,曹芳说的“识人”,不只是识才干,是识心性;“用人”,不只是用能力,是用其心。

西月初,赫连齐又在边关蠢蠢欲动,扬言要报去年之仇。曹髦按曹芳教的,先召李永问防务,再召李穆问安抚之策,最后让司马昭调度粮草,竟有条不紊。

奏报送到洛阳时,曹芳正在御花园晒书。他看着曹髦的批复,字迹虽仍稚嫩,却己透着章法,忍不住对王瑾笑道:“你看,这孩子长大了。”

王瑾抹了把眼泪:“陛下总算能宽心了。”

“宽心了。”曹芳望着阳光下的书卷,那些司马懿批注的《史记》,李誓写的《兵谋法》,还有自己这些年的随笔,忽然觉得,所谓传承,不过是把前人的智慧,像传接力棒一样,递给后人。

他让人把这些书都搬到曹髦的文华殿,附了张字条:“治国如读书,字句要懂,更要懂字里行间的人心。”

曹髦收到书时,正在灯下看那份十五人的名录。月光透过窗棂,照在“陇西西杰”“洛阳二司马”的名字上,像撒了层银霜。他忽然明白,曹芳教他的不只是识人,是如何做一个“容人、信人、用人”的君主。

而太极殿的龙椅上,曹芳望着窗外的月光,轻轻咳嗽着。他知道,自己可以放心了。这江山,这十二根梁柱,还有这个叫曹髦的少年,定会把大魏的春天,守得更长久。

秘阁的史官写下这一日的事时,特意记了句:“帝教新君识十五臣,言‘用才如调琴,弦紧则断,弦松则哑,松紧得宜,方有佳音’。”写完,他抬头望向功臣阁,司马懿与李誓的画像在月光里静静微笑,仿佛在说,这便是最好的托孤——不是把人绑在身边,是教会后来者,如何带着所有人,一起往前走。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