壳、首饰盒等文创产品,“当漆器走进现代人的生活,它才能真正焕发新生。”
小陈的创新也面临挑战。市场上廉价的仿漆器产品泛滥,冲击着传统漆器的生存空间。他只能不断提升工艺品质,通过参加展会、网络推广等方式,让更多人了解真正的漆器之美。他还与设计师合作,开发出一系列具有现代风格的漆器家居用品,受到了年轻消费者的喜爱。在仿制品的围攻下,小陈的坚守如同在黑暗中摸索前行,每一步都充满艰辛,却也为传统漆器技艺的传承点亮了一盏微弱的灯。
工坊外的街道华灯初上,王婆婆仍在专注地描绘着最后一笔花纹,漆刷与木胎接触的细微声响,仿佛时光的私语;小陈的工作室里,年轻学徒们围坐在一起,讨论着新设计方案,电脑屏幕的冷光与漆器的温润光泽交织,映照出传统工艺传承与创新的希望。
五、织锦云霞:经纬间的锦绣华章
蜀锦织绣博物馆里,古老的花楼织机静静伫立,如同一部沉默的时光机器。老织工赵师傅爬上高高的织机,双脚踩着踏板,双手拉扯着经线,机杼声顿时“咔嗒”作响。“织蜀锦讲究‘通经断纬’。”他大声解释着,声音淹没在机器的轰鸣中,“每织一寸,都要换几十种颜色的纬线,错一根线,整匹布就废了。”
彩线在他手中穿梭,不一会儿,芙蓉花、祥云纹便在绸缎上徐徐绽放。最神奇的是“雨丝锦”,细密的经线呈现出若隐若现的水波纹,仿佛将锦江的波光织进了布帛。“这手艺传了两千多年,不能在我们这代断了。”赵师傅抚摸着织机斑驳的木梁,眼中满是深情。
但如今,蜀锦面临着原材料稀缺、成本高昂、市场小众等问题。蚕桑养殖规模缩小,优质蚕丝供不应求;织机操作难度大,培养一名熟练织工需要数年时间。赵师傅感慨:“现在整个成都,会操作这种老织机的人不超过十个。”为了保护蜀锦技艺,赵师傅参与了蜀锦技艺的申遗工作,并在博物馆开设了蜀锦织造体验课程,让游客亲身体验蜀锦的制作过程。当游客们好奇地尝试踩动踏板,却总是织错纬线时,才更能体会这门技艺的精妙与不易。
蜀锦织造技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四川省建立了蜀锦研究保护中心,对蜀锦的传统纹样、制作工艺进行系统研究和数字化保护。通过“非遗传承人 + 设计师”的合作模式,开发出一系列高端蜀锦文创产品,还将蜀锦作为文化礼品赠予国际友人,在海外举办蜀锦展览,让蜀锦走向世界。在巴黎的展览会上,蜀锦的绚丽色彩和精湛工艺令外国友人惊叹,可赵师傅却深知,在国际市场的繁华背后,国内蜀锦产业的传承依然面临重重困境。
在成都的宽窄巷子,蜀绣工作室的绣架前,绣娘小苏正用细如发丝的蚕丝线绣熊猫。她的指尖上下翻飞,针脚细密得几乎看不见。“蜀绣讲究‘针脚整齐、平齐光亮’。”小苏展示着绣品的背面,“正面的熊猫憨态可掬,背面的针脚也要像排队的士兵一样规整。”
小苏尝试将蜀绣与现代时尚结合,推出刺绣服装、包包等产品。她与设计师合作,将传统纹样进行现代化改良,既保留了蜀绣的韵味,又符合当代审美。然而,这种创新也面临抄袭、价格竞争等问题。小苏说:“我们既要守护传统,又要在市场中生存,这条路很难,但必须走下去。”她还建立了自己的品牌,通过品牌效应提高蜀绣产品的附加值。有一次,小苏辛苦设计的刺绣图案被某快时尚品牌抄袭,这让她倍感无奈,却也更加坚定了保护传统技艺知识产权的决心。
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蜀绣在传承与创新方面不断探索。当地政府组织蜀绣艺人参加国内外各类文化展会,让蜀绣作品亮相米兰时装周、巴黎艺术展等国际舞台,向世界展示东方刺绣艺术的魅力。同时,开展“蜀绣大师工作室”项目,给予传承人资金与场地支持,鼓励他们带徒授艺。在职业院校中,蜀绣课程与现代设计专业深度融合,培养出既懂传统针法又具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。但小苏发现,即便有了这些支持,愿意静下心来学习蜀绣的年轻人,依旧难以满足传承的需求。
六、金工与画韵:指尖上的别样风华
成都银花丝:银丝婉转绕指间
在成都文殊坊的巷弄里,银花丝老匠人徐师傅的工作室摆满银丝半成品。走进工作室,墙上挂着精美的银花丝屏风,桌上摆放着各种银花丝首饰。放大镜下,徐师傅用镊子夹起细如发丝的银丝,在方寸间编织出牡丹纹样。
“银花丝要经过‘平填’‘垒丝’‘穿丝’等工序,这银丝比头发还细,稍不留神就断了。”徐师傅展示着一件镂空香囊,银丝交织的花鸟图案玲珑剔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