,熊罴之拏攫,虎豹之凌遽,徒角枪题注,竦詟怖栗,魂亡魄失,触辐关脰”时,他仿佛身临其境,手中的笔也跟着激烈的场景快速舞动。然而,笔锋一转,他写道:“臣恐朝廷之解弛,官吏之苛暴,民之放纵,礼义之不立也。”他以委婉的方式劝谏成帝,希望皇帝能减少奢靡之举,多关注百姓疾苦。
为了写好这些赋,扬雄深入民间,了解百姓的生活状况。他在集市上与小贩聊天,听他们诉说生活的艰辛;在田间地头与农民交谈,感受他们劳作的不易。有一次,他在一个村庄里看到一位老妇人,衣衫褴褛,正在挖野菜充饥。老妇人含泪告诉他,因为皇家的游猎活动,村里的田地被践踏,庄稼被毁,大家连饭都吃不上了。扬雄听后,心如刀绞,回到家中立刻将这些所见所闻记录下来,作为创作的素材。
然而,他的良苦用心并未得到回应。成帝依旧我行我素,第二年又大张旗鼓地“观猎长杨”。看着皇帝的执迷不悟,扬雄陷入了深深的迷茫与痛苦之中。他开始反思自己的创作,华丽的辞赋真的能改变现实吗?经过痛苦的思索,他逐渐放弃了汉大赋的写作,转而钻进哲学的世界,试图从思想根源上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。
在长安的日子里,扬雄结识了许多着名学者,如刘歆、桓谭等。他们常常聚在一起,切磋学问,探讨人生。每次聚会,大家都会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激烈的辩论。有一次,他们讨论“人性本善还是本恶”的问题,扬雄与刘歆各执一词,从白天一直辩论到深夜。他们引经据典,互不相让,最后在激烈的思想碰撞中,对这个问题都有了新的认识。桓谭与扬雄则常常探讨哲学思想。两人坐在庭院里,望着天上的明月,从宇宙的起源谈到人生的意义。桓谭对扬雄的《太玄》理论十分感兴趣,他常常说:“子云的思想,如同一座宝藏,值得我们细细挖掘。”在与这些学者的交流中,扬雄的思想不断得到完善和升华。
四、思想求索:用文字搭建精神大厦
放下辞赋创作的扬雄,将全部心血投入到两部重要着作的创作中——仿《周易》的《太玄》和仿《论语》的《法言》。这两部书,是他对世界的深刻思考,是他为这个乱世开出的“药方”。
创作《太玄》的日子里,扬雄仿佛着了魔一般。0!`0^小??说°??网`§ \2追±%最±*>新°&章?a/节D?他把自己关在简陋的书房里,案头摆满了龟甲、蓍草,墙上贴满了密密麻麻的演算图。每天清晨,第一缕阳光照进窗户时,他已经开始了思考;深夜,当整个城市都陷入沉睡,他的书房里依然亮着微弱的灯光。
他常常对着龟甲和蓍草发呆,试图从它们的排列组合中领悟宇宙的奥秘。有时,他会突然灵感闪现,抓起笔在竹简上快速记录,生怕错过任何一个想法。为了弄清楚“玄”与阴阳五行的关系,他连续七天七夜没有出门,饿了就啃一口冷馒头,渴了就喝一口凉水。当他终于有所领悟时,整个人瘦了一圈,但眼中却闪烁着兴奋的光芒。他会兴奋地在书房里来回踱步,口中喃喃自语,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。
《太玄》以“玄”为核心,构建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哲学体系。扬雄认为,“玄”是宇宙万物的根源,它“幽撵万类而不见形”,却在暗中主宰着万物的生灭变化。他用独特的符号和文字,描述阴阳变化、四季更替,试图解释天地运行的规律。这部书蕴含的三分法思想,在千百年后,竟与量子卫星和量子计算机的技术原理有着奇妙的关联,甚至被证实与量子纠缠现象存在联系。然而,在当时,这部书的艰深难懂让许多人望而却步,连好友刘歆看了都直摇头,说“后人恐怕要用它盖酱缸”。但扬雄坚信,真正的智慧,经得起时间的考验。他会耐心地向身边的人解释书中的理论,尽管很多人听不懂,但他从未放弃。
与《太玄》的高深莫测不同,《法言》则更接地气。扬雄模仿《论语》的问答形式,探讨人生、道德、政治等问题。为了让更多人理解,他常常以身边的人和事为例。有人问他:“怎样才能成为君子?”他回答:“君子之道,辟如行远必自迩,辟如登高必自卑。”意思是,要成为君子,就得从身边小事做起,一步一个脚印。
他以正统儒家扞卫者的姿态,极力推尊孔子,崇奉五经,将圣人之道作为判定是非的标准。在书中,他对申韩诸子之学展开激烈批判,同时在继承儒家思想的基础上,又进行大胆创新与改造。他提出“人之性的善恶混,修其善则为善人,修其恶则为恶人”,淡化人性论当中“天生”的成分,强调后天的修养。他还认为人的认识应该客观反映对象的情况,君子对事物发表判断,这些言论是需要被自己验证过的